top of page
Featured Posts

抗生素演化史

  • 231469242
  • 2015年7月1日
  • 讀畢需時 15 分鐘

人类与细菌

网址: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OTU1ODA3Nw==&mid=210965198&idx=1&sn=fc2d388de69189cb0001691160b083a6&scene=5#rd

保罗·埃尔利希Paul Ehrlich:胂凡纳明发明者

格哈德·多马克(Gerhard Domagk):磺胺发明者

胂凡纳明Salvarsan

磺胺sulfanilamide[,sʌlfə'nɪləmaɪd]

笔者按:

佛家: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云

微观是另一层次的宏观。最新研究发现人脑与宇宙在某些方面有诸多相似之处。起源于几十亿年前的细菌,虽然其生命形式比人类低级很多,但是它与人也有诸多相通之处,两者相互影响。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讲,类比人脑与宇宙,人类算是地球这个“机体”上的细菌。

人类起源于几百万年前,相比细菌可算是极其幼小。在生存技能上,细菌是大师,其历经几十亿年而愈发生机蓬勃。人类想要长久生存,必须得向这个大师取经。事实上,人类的生存还与细菌息息相关。首先,整个地球生态系统(主要包括碳、氮和硫源的循环)的和谐运转离不开细菌的活动;其次,研究发现,人体的皮肤、口腔、胃肠道、呼吸道等器官里都生活着大量种类各异的细菌,其中胃肠道里面的细菌数量和种类最多,如果把胃肠道里的细菌全部收集起来称一下,重量将达1-1.5公斤。这些细菌与我们和谐相处,互相依存。它们靠人体的营养而生存,同时也帮助人体消化、合成和分解大量的物质,协助人体调节以达到一个平衡的健康状态。

本文作为此公众号的开篇,拟对人类与细菌爱恨情仇的历史进行简要的梳理回顾,以飨读者。

1、细菌的全胜时期

(1)中国的情况

据《殷墟书契》前编六十一记载,中国古代殷墟甲骨文已有“虫”、“蛊”、“疟疾”、“疾年”。而“疠”字则可见于《尚书》、《山海经》和《左传》。

据史书不完全统计,至汉朝以来的部分瘟疫记载如下:

2年,青周大疫,汉平帝诏曰:“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

22年,新王莽地皇三年,壬午年,大疾疫,死者且半,《后汉书·刘吉传》。

162年,延熹五年,壬寅年,皇甫规在陇右,军中大疫,死者十有三四,规亲入庵庐巡视,摘自《后汉书·皇甫规传》。

169年,建宁二年,己酉年,疫气流行,死者极众,摘自《备急千金要方·伤寒》。

196年,建安元年,丙子年,南阳自此连年疾疫,不到十年之间,张仲景宗族两百余口,死者竟达三分之二,摘自《伤寒杂病论·序》。

208年,建安十三年,戊子年,十二月,大疫,魏军吏士多死,摘自《三国志·魏志·武帝纪》。

253年,嘉平五年,癸酉年,四月,新城大疫,死者大半,摘自《宋书·五行志》。

380年,太元五年,庚辰年,五月,自冬大疫,至于此夏,多绝户者,摘自《宋书·五行志》。

423年,宋景平元年,癸亥年,魏,士众大疫,死者十有二三,摘自《北史·魏本纪》。

468年,魏皇兴二年,戊申年,十月,豫州疫,民死十四五万,摘自《魏书·灵徵志》。

510年,魏永平三年,庚寅年,四月,平阳郡的禽昌和襄陵二县大疫,死二千七百三十人,摘自《魏书·世宗宣武帝纪》。

598年,隋开皇十八年,戊午年,九月,汉王谅师遇疾疫而旋,死者十八九,摘自《隋书·高帝纪》

682年,唐永淳元年,壬午年,加以疾疫,自陕至洛,死者不可胜数。死者枕籍于路,摘自《旧唐书·五行志》、《旧唐书·高宗纪》。

762年,唐宝应元年,壬寅年,江东大疫,死者过半,摘自《新唐书·五行志》。

880年,唐大顺二年,辛亥年,春,淮南大饥,军中疫疠,死者十三四,摘自《旧唐书·昭宗纪》。

1127年,南宋建炎元年,丁未年,三月,金人围汴京,城中疫死者几半,摘自《宋史·五行志》。

1132年,南宋绍兴二年,壬子年,春,涪州疫,死数千人,会稽时行痢疾,摘自《宋史·五行志》、《续名医类案·痢类》。

1161年,金正隆六年,辛巳年,诸道工匠至京师,疫死者不可胜数,天下骚然,摘自《金史·完颜匡传》。

1209年,宋嘉定二年,己巳年,夏,都民疫,死去甚众,淮民流江南者,饥与暑并,多疫死,摘自《宋史·五行志》。

1297年,元大德元年,丁酉年,八月,真定、顺德、河间旱疫;河间之乐寿、交河疫死六千五百余人。(十二月)般阳路饥疫,兵多死于瘴疠,摘自《元史·成宗本纪》、《新元史·史耀传》。

1332年,元至顺三年,壬申年,宜山县饥疫,死者众,摘自《元史·文宗本纪》。

1408年,明永乐六年,戊子年,正月,江西建昌、抚州、福建建宁、邵武,自去年至是月,疫死者七万八千四百余人,摘自《明史·五行志》。

1485年,明成化二十一年,乙巳年,新野疫疠大作,死者无虚日,摘自《名医类案·瘟疫》。

1530年,明嘉靖九年,庚寅年,痘灾盛行,死者过半,摘自《痘症理辨·序》。

1534年,明嘉靖十三年,甲午年,春,痘毒流行,死者十有八九,摘自《疫症集说》。

1586年,明万历十四年,丙戌年,大梁瘟疫大作,甚至灭门,摘自《万病回春》。

1622年,明天启二年,壬戌年,(时行疫痢)夏末秋初,沿门阖境患此,病势极为危迫,摘自《先醒斋笔记·痢门》。

1681年,清康熙二十年,辛酉年,晋宁疫,人牛多毙;曲阳大疫,余姚痘疫盛行,摘自《清史稿·灾异志》、《学箕初稿·天花仁术序》。

1703年,清康熙四十二年,癸未年,春,琼州、灵州大疫;五月,景州大疫,人死无算;六月,曲阜大疫,东昌疫,巨野大疫;八月,文登大疫,民死几半,摘自《清史稿·灾异志》。

1727年,清雍正五年,丁未年,夏,揭扬、海阳大疫;秋,澄海大疫,死者无算;冬,汉阳疫,黄冈大疫,钟祥、榆明疫,摘自《清史稿·灾异志》。

1786年,清乾隆五十一年,丙午年,春,泰州、通州、合肥、赣榆、武进、苏州大疫;夏,日照、范县、莘县、莒州大疫,死者不可计数;昌乐疫,东光大疫,摘自《清史稿·灾异志》。

1821年,清道光元年,辛巳年,三月,任邱大疫;六月,冠县、武城、范县大疫,巨野疫,登州府属大疫,死者无算;七月,东光、元氏、新乐、通州、济南大疫,死者无算,东阿、武定、滕县、济宁州大疫;八月,乐亭大疫,青县时疫大作,至八月始止,死者不可胜计;清苑、定州瘟疫流行,病毙无数;滦州、元氏、内邱、唐山、蠡县、望都大疫,临榆疫,南官、曲阳、武强、平乡大疫;九月,日照、沂水大疫,摘自《清史稿·灾异志》。

1846年,清道光二十六年,丙午年,夏,暑风甚剧,时疫大作,俱兼喉痛,亡者接踵,摘自《冷庐医话》。

1910年,伍连德的《伍连德自传》记载“这种病……满州里一带的俄国人恐是最先染到的。有一部分以捕土拨鼠为之山东移民,患得更多。他们将鼠捕来,剥取其皮,染以颜色,冒充黑貂,售与西方妇女。……一俟有了二三十条鼠皮,即往客栈居住,静候顾主之光临。如果一人患有疫疾,即可传染整个客栈,再延至他处。

……

(2)国外的情况

鉴于此项涉及国家众多,这里历数影响人类社会最深远的九大瘟疫。

A、雅典鼠疫(公元前430-前427)

公元前430到前427年,雅典发生大瘟疫,近一半人口死亡,整个雅典几乎被摧毁。有专家认为此疫即鼠疫。雅典鼠疫是一场毁灭性的传染病,袭击了整座古希腊罗马城。

希腊史学家修昔底德对这场毁灭雅典的瘟疫的进行了这样的描述。"身强体健的人们突然被剧烈的高烧所袭击,眼睛发红仿佛喷射出火焰,喉咙或舌头开始充血并散发出不自然的恶臭,伴随呕吐和腹泻而来的是可怕的干渴,这时患病者的身体疼痛发炎并转成溃疡,无法入睡或忍受床榻的触碰,有些病人裸着身体在街上游荡,寻找水喝直到倒地而死。甚至狗也死于此病,吃了躺得到处都是的人尸的乌鸦和大雕也死了,存活下来的人不是没了指头、脚趾、眼睛,就是丧失了记忆。"

B、古罗马"安东尼瘟疫"(公元164-180年)

据史书描述得此传染病的症状为:剧烈腹泻,呕吐,喉咙肿痛,溃烂,高烧热得烫手,手脚溃烂或是生了坏疽,感到难以忍受的口渴,皮肤化脓。据罗马史学家迪奥卡称,当时罗马一天就有2千人因染病而死,相当于被传染人数的四分之一。估计总死亡人数高达5百万。在有些地方,瘟疫造成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死亡,大大削弱了罗马兵力。

C、查士丁尼瘟疫(541-542)

查士丁尼瘟疫是指公元541到542年地中海世界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鼠疫,它造成的损失极为严重。但是此次瘟疫对拜占庭帝国的破坏程度很深,其极高的死亡率使拜占庭帝国人口下降明显,劳动力和兵力锐减,正常生活秩序受到严重破坏,还产生了深远的社会负面后果,而且对拜占庭帝国、地中海、欧洲的历史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鼠疫使君士坦丁堡40%的城市的居民死亡。它还继续肆虐了半个世纪,直到1/4的罗马人口死于鼠疫。这次鼠疫引起的饥荒和内乱,彻底粉碎了查士丁尼的雄心,也使东罗马帝国元气大伤,走向崩溃。

D、黑死病(1347 - 1351)

黑死病在人类历史上是最致命的瘟疫之一。普遍认为是鼠疫杆菌造成的。黑死病造成全世界死亡人数高达7500万,其中欧洲的死亡人数为2500万到5000万。

黑死病的一种症状,就是患者的皮肤上会出现许多黑斑,所以这种特殊瘟疫被人们叫做"黑死病"。对于那些感染上该病的患者来说,痛苦的死去几乎是无法避免的,没有任何治愈的可能。引起瘟疫的病菌是由藏在黑鼠皮毛内的蚤携带来的。在14世纪,黑鼠的数量很多。一旦该病发生,便会迅速扩散。在1348-1350年间,总共有2500万欧洲人死于黑死病。但是,这次流行并没有到此为止。以以后的40年中,它又一再发生。

14世纪20年代当此瘟疫细菌再次爆发之前,它已经在亚洲戈壁沙漠中潜伏了数百年,之后迅速随老鼠身上的跳蚤中的血液四处传播,从中国沿着商队贸易路线传到中亚和土耳其,然后由船舶带到意大利,进入欧洲。欧洲密集的人口成了此疾病的火药筒。3年里,黑死病蹂躏整个欧洲大陆,再传播到俄罗斯,导致俄罗斯近三分之一至一半的人口死亡。

E、美洲瘟疫(16世纪)

欧洲人到来之前,这里居住着400万-500万的无对抗瘟疫的免疫系统的原住民,其中大多数都在16世纪几十年间死去,有历史学家甚至称它为"人类史上最大的种族屠杀"。不过,夺取印第安人生命的最直接杀手不是欧洲人的枪炮,而是他们所带来的瘟疫。

F、米兰大瘟疫(1629-1631)

1629年至1631年,意大利爆发了一系列的鼠疫,通常称为米兰大瘟疫。包括伦巴和威尼斯,此次瘟疫造成大约28万人死亡。米兰大瘟疫是黑死病开始后的所有流行性瘟疫中的最后一次大瘟疫。

G、伦敦大瘟疫(1665-1666)

伦敦大瘟疫是指一场于1665年到1666年发生在英格兰的大规模瘟疫。在这场瘟疫中,有七万五千到十万人丧生,超过当时伦敦总人口的五分之一。它在历史上被确定为淋巴腺鼠疫(bubonic plague)引起的大面积黑死病,由人通过跳蚤感染了鼠疫耶尔森菌 。

H、马赛大瘟疫(1720-1722)

1720年,马赛遭逢瘟疫侵袭,这是该市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灾难,也是18世纪初欧洲最严重的瘟疫之一。此瘟疫造成约10万人死亡。

I、第三次鼠疫大流行(1885-1950s)

第三次鼠疫大流行是指1855年始于中国云南省的一场重大鼠疫。这次世界性大流行以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超过了前两次而出名。这场鼠疫蔓延到所有有人居住的大陆,先从云南传入贵州、广州、香港、福州、厦门等地后,这些地方死亡人数就达10万多人。中国南方的鼠疫还迅速蔓延到印度,1900年传到美国旧金山,也波及到欧洲和非洲,在10 年期间就传到77个港口的60多个国家。单在印度和中国,就有超过1200万人的人死于这场鼠疫。据世界卫生组织透露,这次大游行一直延延续到1959年,这时全世界因鼠疫而死亡的人数减少到了200个左右。这次流行的特点是疫区多分布在沿海城市及其附近人口稠密的居民区,家养动物中也有流行。

2、人类的反击

(1)我国的情况

我国远古时代燧人氏就发明了取火技术,教人以熟食,从而减少了消化道传染性疾病的发生;三皇之首伏羲氏取牺牲以代庖厨,增加人体的营养,是我国古代渔猎经济的代表;炎帝神农氏发展原始农业,辨百谷、尝众草、分气味之良毒以疗伤疾,是我国系统防治疾病的始祖。后经黄帝、歧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等历代名医的总结与提高,使我国古代医药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他们对疾病的防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中世以后虽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等一代名医的努力,医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是,对传染性疾病的防治仍无能为力。正如张仲景传中所载:“仲景宗族二百余口,自建安以来,未及十稔,死者三之二,维时大疫流行,而伤寒死者居其七,乃著《伤寒卒病论》十卷行于世。盖推本《素问·热论篇》之旨,兼演伊尹汤液而为之。探赜钩玄,功侔造化,华佗读而善之曰:‘此真活人之书也’。仲景又著《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卷论伤寒……。”可见当时伤寒等诸热性传染性疾病何等的猖獗。在此之前已有不少有关传染性疾病的专用名词,如“民疠温病”、“温病乃作”。至金元时期代,对温病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明代吴又可写出了我国第一部温病专著《温疫论》,首次提出具有强大传染作用的“戾气”、“疠气”等病名。清代是我国传染性疾病防治最为成熟时期,前后有吴鞠通著《温病条辩》、陈平伯著《外感温病论》、薛生白著《湿热病篇》、王孟英著《温过经纬》、叶天士著《外感温热篇》……。

由此可见,我国对温病的认识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为萌芽时期:自《内经》成书的战国时代至秦汉晋唐时期,在这个阶段的医学文献中,对温病的因、证、脉、治等方面已有了记载。

第二个时期为成长时期:自宋至金元时代,在这个阶段温病学在理、法、方、药等方面特别是治疗学上开始新的突破,理论有了新的进展,为温病学自成体系初步奠定了基础。

第三个时期为成熟发展时期:到了明清时代,温病学家们已经创造性地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温病辨证施治理论和治疗方法,使温病在理、法、方、药等方面自成体系。 通过以上之概述足以说明我国先哲对传染性疾病防治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但由于中国长期封建社会的腐朽性,传统的防治对烈性传染性疾病显示出很大的局限性。

(2)国外的情况

揭开细菌这微小的世界秘密的第一位功臣首归于荷兰人列文虎克,列文虎克出生于1632年荷兰的德夫特。他出生时,家庭非常贫寒,为了养家糊口,他曾在首都阿姆斯特一家杂货铺当学徒,过着日不饱腹的生活。艰苦的环境里没有使列文虎克的顽强意志屈服。他如饥似渴的自学了许多科学书籍,他学会了磨制玻璃眼镜片的工艺,这为他日后伟大的发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就是这位出身于学徒后来又因生活所迫当上了负责开放和关闭市政府大门的更夫揭开了微小世界的奥秘。列文虎克在他第一架能放大三百倍的显微镜下,第一次看到了此前从未看到过的世界,这一伟大的发现不仅震动世界,给日后科技发展提供了一件在当时可称得上最先进的武器,同时,给顽固的反科学的教会当头一击。这使科学由黑暗走向光明迈出的坚实的一步,从此这种被肉眼所不能看到的微小生命被命名为“微生物”。

微生物的发现给人类科学的发展揭开了新的篇章,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究竟能产生何种影响直到列文虎克研制的显微镜问世100年后才开始有人研究。

巴斯德1822年出生于法国,是一位出色的化学家兼生物学家。在巴斯德之前虽然已发现细菌的活动,但细菌对人类产生何种影响尚一无所知。巴斯德认真的研究了啤酒变酸、桑蚕大批死亡的机密,揭示这些当时视为不可思议的现象是细菌活动的结果,从此细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与巴斯德同一时代的德国细菌学家柯赫在显微镜的帮助下对微生物加深了认识,他创造性的发明了细菌的固体培养方法、大胆采用染色技术对细菌进行染色,增加了细菌的分辨率,这使日后对细菌的深化研究大开了方便之门。

1822年柯赫确定了结核病的真凶是结核杆菌。

1822年德国细菌学家伽夫基确定了霍乱的病因。

1884年伤寒杆菌、破伤风杆菌真面目被揭示。

1886年德国医生弗兰克找到了肺炎球菌。

1887年脑膜炎双球菌被公布于世。

1894年德国细菌学家耶尔森解开了鼠疫的疑团。

1896年法国阿夏尔发现了副伤寒杆菌。

……

细菌被认识之后,虽然在预防感染方面也作了不少工作,诸如高温消毒、石炭酸灭菌等,这些技术对当时及日后的医学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人类与细菌的战斗关键性的突破是三大战役。

第一战役是六○六的问世。打响第一战役的功臣应首推德国犹太人生物学家“幻想医师”欧立希。在欧立希研究六○六的时代,人类已研制出大炮、飞机等先进的杀人武器,但是,对微小的细菌人类却束手无策,欧立希立志要研制一种神奇的微小子弹,将细菌一个一个的击毙。

要寻找只对细菌有杀伤作用,又不伤害人体的小而神奇的子弹,谈何容易。欧立希与他的忠实助手日本人秦佐八郎经过606次的试验终于找到了只杀伤被受试动物感染的微生物对受试动物没有伤害作用的新药物胂凡纳明Salvarsan。这种新的药物一问世,立即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特别是它对当时因螺旋体感染而患梅毒病的病人有着神奇的疗效。欧立希的科研成果受到了全世界肯定。遗憾的是,六○六这种药物毒性太大,它在问世之后不久,就暴露出了它的不少缺点,现代这种药物只存在药品研究历史档案之中。

第二战役是磺胺类药物的出现。欧立希发明“606”24年后,1936年 德国医生杜马克采用小白鼠作为受试动物,经过反复试验,终于研制出一种黄白色粉末可以把受试动物从死亡的边缘挽救回来。杜马克将这种新的物质根据其化学结构定名为“磺胺”。磺胺药物被广泛应用以来,使无数在死亡线上挣扎,被细菌威胁的病人得到拯救。但是,磺胺类药物有着它自身的弱点,它对因链球菌所感染的疾病有很好的疗效,然而对于另一些凶恶的细菌所感染的疾病它却无能为力,再者细菌又极易对磺胺类药物产生耐药,使磺胺失去它强大的战斗作用。

第三战役是青霉素的发现。1929年 英国中部的伯利汉城,英国细菌学家弗来明和平日一样认真观察他培养碟内培养的细菌,他无意中发现培养葡萄球菌碟子里的葡萄球溶化了,由空气中飞来的一种绿色霉菌繁茂的生长着。这对细菌学家本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本可以不屑一顾,但弗来明觉得这有可能是一种非常强大的杀菌物质,才能使这些顽固的葡萄球菌被杀死。他和他的两位助手李雷和克拉多克立即将这种绿色的东西进行培养、提炼。经精心培养、提炼的新东西经过试验,发现具有强大的阻止葡萄球菌繁殖的能力,同时又证实这种新的东西是人类有史以来从未发现过的,对细菌最具有杀伤力的新物质。11年后弗来明发表过的论文引起了英籍病理学家法劳来的重视,法劳来夜以继日的工作,经过无数次的培养提纯,终于在1941年生产较为理想的青霉素样品。

1939年到1943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最残酷的时候,欧亚非洲各战场每天都有数以千计的伤员由战场输送到后方,青霉素的应用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它在人类发展的历程中功不可没。

自青霉素被发现以来,相继而被发现种研制成功的抗生素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了出来,如链霉素、氯霉素、金霉素、土霉素、庆大霉素等等。这些抗生素的临床应用使往日猖獗一时的传染及感染性疾病得到了明显的控制。抗生素对人类的功绩卓越,为了人类的健康研制抗生素的科学家将永远镌刻在不朽的纪念碑上。

3、当前严峻的现实

面对人类的追剿,细菌竟毫不示弱。在强大的自然选择压力下,细菌进化出精妙的耐药性以应对各种类型抗生素的杀灭和抑制。

1946年,即抗生素在二战中广泛应用仅5年后,医生们发现,青霉素对葡萄球菌的作用被大大削弱。这没有难倒药物学家,他们继续发明新的抗生素,这使得当一种抗生素无效时,另一种抗生素仍能攻击抗药 的菌株。新的抗生素以及合成的经过改进的老抗生素,在和突变型菌株战斗时仍能守得住阵地。结核、细菌性肺炎、败血症、梅毒、淋病和其他细菌性传染病已逐步被征服。

细菌对抗生素产生抗药性的原因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相吻合。譬如说,对一个细菌菌落使用青霉素后,大多数细菌被杀灭,但偶尔也有极少数细菌具有使它们自己不受药物影响的突变基因。这样,它们幸运地活了下来。接着,细菌变种把自己的抗药基因遗传给后代。更为险恶的是,变种还能轻而易举地将自己的抗药基因传给无关的微生物,两个细菌接触时,它们打开孔,交换称之为胞质基因的DNA环

通过这种交配方式,霍乱菌从人肠内的古老的普通大肠杆菌那里获得了对四环素的抗药性。斯坦福大学的生物学家斯特利法尔科说,有迹象表明,细菌是“聪明的小魔鬼”,其诡秘连科学家们也从未想到过。例如,在妇女服用四环素治疗尿道感染的时候,大肠杆菌不仅会产生对四环素的抗药性,而且会产生对其他抗生素的抗药性。利维说:“几乎是,好像细菌在抵抗一种抗生素的时候,就能很策略地预料到会遭到其他类似药的攻击。”

抗生素的滥用加快加剧了细菌耐药性的发展。据统计,在上世纪60年代,全世界每年死于感染性疾病的人数约为700万,而这一数字到了本世纪初则上升到了2000万。更加令人警觉的是,英国医学权威杂志《柳叶刀》2010年一篇论文报道研究者已经发现一种含NDM-1酶的“超级病菌”,它可以让致病细菌变得无比强大,可以抵御几乎所有目前临床在用的抗生素。这种“超级病菌”已经从南亚传入英国,并很可能向全球蔓延。细菌产生抗生素耐药性已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最紧迫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针对上述严峻现实,奥巴马代表美国政府呼吁“尽一切力量确保抗生素的有效性”。在随后制订的计划中,包含了5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减缓耐抗生素的“超级细菌”的出现速度,预防耐药菌感染的蔓延;第二,加强“超级细菌”全国性监测,向全国医院和医生提供抗生素耐药性实时数据;第三,开发更好的“超级细菌”诊断工具;第四,加速研发新型抗生素、疫苗和其他疗法;第五,加强有关国际合作,包括建立动物抗生素使用的全球数据库、帮助中低收入国家应对抗生素耐药性危机等。

此微信公众号名为ESKAPE,由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及肠杆菌属(Enterobacter species)的拉丁文命名首字母构成,此六类细菌在临床上耐药最为严重,如若不加以控制,将会造成无药可用的艰难困境。笔者目前选择研究鲍曼不动杆菌,同时关注ESKAPE的重大研究进展和商业资讯,并在此公众号展示,以期给同行乃至感兴趣的公众带来一些启示。

 
 
 

留言


Recent Posts
Archive
Search By Tags
Follow Us
  • Facebook Basic Square
  • Twitter Basic Square
  • Google+ Basic Square

Created by Toby 2015.6.29

bottom of page